• 人工智能利与弊
    Feb 8 2025
    人工智能科技的发展是否意味着,人类的各项工作终有一天会被AI所取代?我们在面对AI给我们带来的各种便利的同时,是否也会对AI的未来发展产生某种隐忧呢?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Show more Show less
    30 mins
  • 春节那点事
    Jan 31 2025
    大过年的,咱们就聊聊和今年春节有关的事儿吧。首先就是大家都关注的一个话题:春晚。我们知道,虽然春晚作为一种独特的娱乐形式和文化现象,已经存在了40多年了,但它却遭到越来越多人的诟病。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Show more Show less
    30 mins
  • 美国退出世卫组织跟中国有关吗?
    Jan 24 2025
    特朗普一贯秉持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但他为什么要美国离开世卫组织?换句话说,特朗普为什么不喜欢世卫组织?特朗普的这一决定会给世卫组织带来哪些“灾难性”影响?世卫组织是否已经到了需要彻底改革的时候?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Show more Show less
    30 mins
  • 中国的财富去哪儿了?
    Jan 17 2025
    在中国的政治语境里,常常听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样的描述。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中的一个结论。所谓经济基础指的是社会的生产方式或生产关系;而上层建筑则是社会中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其他关系和思想,比如文化,制度,政治权利结构。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Show more Show less
    30 mins
  • 中国人不喜欢“洋节”吗?
    Dec 28 2024
    年年圣诞,今又圣诞。2024年的圣诞节刚刚过去,但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圣诞节的气氛明显与前几年不同,而且这一变化已经被很多敏感的网友捕捉到。他们纷纷拍摄段视频,发送到抖音或是微信上,向全世界传递这样的变化。尽管大家都注意到今年圣诞节的氛围有了变化,但是,又有多少人想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是否还会变来变去呢?在这次的“周嘉有话说”栏目里,我和周孝正教授,就来聊聊“洋节”在中国的过往,现状及未来。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Show more Show less
    30 mins
  • 中国“不见外”?
    Dec 21 2024
    中国有句出自论语的老话:“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意思是危险的地方不去,混乱的地方不住。那么,如何判断哪个地方危险?哪个地方混乱呢?中国还有一句现代名言:“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而这里所指的群众就是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几天,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公告,从12月17号起,全面放宽和优化过境免签政策,将过境免签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停留时间,分别由原来的72小时和144小时,全部延长到240小时,也就是10天。另外,还新增了21个口岸作为过境免签人员的出入境口岸。同时,中国也对外国游客进一步扩大了停留活动区域。这次免签的国家多达54个,其中欧洲国家40个,美洲国家6个,大洋洲国家2个,亚洲国家6个。要知道,这54个免签国家中,大部分是单方面免签,也就是这些国家的游客来中国可以免签,但中国游客去这些国家还是需要签证的。这似乎颠覆了外交对等原则的概念。那么,中国为什么要打破常规,通过免签希望吸引外国游客来中国?而近些年中国“不见外”现象的出现,其深层原因是什么?免签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灵丹妙药吗?在这次的“周嘉有话说”栏目里,我和周孝正教授就来聊聊这方面的话题。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Show more Show less
    30 mins
  • 人权可以当饭吃
    Dec 14 2024

    刚刚过去的12月10号是国际人权日。1948年的12月10号,联合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并通过第217A号决议。从此,《世界人权宣言》来到世间。这是人权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它的起草者是来自世界各个地区不同法律和文化背景的代表。世界人权宣言作为所有国家和所有人民的共同成就,第一次规定了基本人权应得到普遍保护。目前,《世界人权宣言》已经被翻译成500多种语言。而且,该《宣言》鼓舞并促成了70多个人权条约的签订。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于1998年10月5号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该《公约》是联合国制定的最重要的国家人权文件之一。

    2018年的12月10 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致信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0周年座谈会并强调,坚持走符合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

    然而,习近平在信中也提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换句话说,中国政府一直把生存和发展权,看作是人权的最高境界以及最重要,最基本的人权。这似乎有别于国际社会对基本人权的定义。

    按照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规定,人的基本权利应该是:行动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审判和无罪推定;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意见和言论自由;和平集会;结社自由;参与公共事务和选举;保护少数民族权益等权利。

    为什么中国政府只强调人权范畴里的生存和发展权,而回避或淡化其它方面的权利?在这次的“周嘉有话说”栏目里,我和周孝正教授就来聊聊人权这个关乎所有人权利的议题。参加我们这次讨论的还有周教授的女儿周航。周航曾就读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并获得哲学硕士学位以及香港理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Show more Show less
    30 mins
  • 中日之间的爱恨情仇
    Dec 7 2024

    我们过去有好几期节目都聊过中美关系,这次想聊聊中日关系。为什么想聊聊中日关系呢?不知道听众朋友有没有注意到,最近一段时间,中日关系不论是民间层面还是政府层面都出现了一些变化。


    先说民间方面。最近日本一家民间非营利组织与中国国际传媒集团发布了在中日两国进行的一项联合舆论调查。结果发现,在中国对日本印象不好的中国受访者比例高达近88%,比2023年进行的调查,对日本印象不佳的中国人比例上升了近25个百分点。而日本人对中国持负面印象的比例也在百分之90左右。


    当然,不可否认,日本人对中国持负面印象的比例居高不下,与今年以来发生的多起伤害日本人感情的事件不无关系,例如,中国网红跑到日本的靖国神社去撒尿;北京圆明园发生歧视日本游客的现象;苏州和深圳分别发生持刀袭击日本学童等事件。


    尽管中国民间的仇日情节高涨,但中国官方却向日本递出一把把橄榄枝。这一系列被认为对日本态度软化的举措包括:对日本游客免签证;对解放军的军机侵入日本领空做出解释;不声不响地撤走钓鱼岛有争议海域的多个浮标。


    当然,中国官方对日政策作出调整应该也考虑到日本换了新首相,美国特朗普即将重返白宫,大批日本企业撤离中国以及希望吸引日本游客,提振中国的旅游市场。


    那么问题来了,在中日关系民间层面高度冷淡的前提下,中国政府调整对日政策,软化对日立场,能够使两国关系回暖吗?在这次的“周嘉有话说”栏目里,我和周孝正教授就来聊聊中日关系的过往,现状与未来。参加我们这次讨论的还有周教授的女儿周航。周航曾就读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并获得哲学硕士学位以及香港理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Show more Show less
    30 m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