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臨」意謂將要來臨。誰來臨?何時來臨?如何來臨?為何來臨?這來臨與我們有何關係? 我們基督徒都知道,要來臨的是天主子耶穌基督。他已在二千多年前降生成人來臨世上,但如他所說,他會再來。但至於何時?以何種方式?我們不知道,他沒有告訴我們。我們——渺小的受造物,亦不妄想能完全了解天主的奧秘。 他的來臨,涉及過去及將來,也關乎我們的現在,所以,與「時間」有密切聯繫。兼之,教會定「將臨期」為禮儀年之始。尤其今年(從2024年踏入2025年),是教會慶祝禧年,所以跟「時間」的關係特別密切。在將臨期反省一下「時」這個奧妙的東西,這個人生的重要幅度,實在恰當。故以「時光歲月」這個聽起來相當俗氣又平凡的題目,貫穿這一系列的將臨期小反省。 「時」為何物?很多思想家、哲學家曾嘗試描寫,或作定義。一千五百多年前聖奧斯定曾這樣回答:「時為何物?若沒有人問我,我似乎清楚知道是什麼,一旦被問,我就不知如何作答。」我們大概都是這樣,對於「時間」這個東西似知非知,似懂非懂,以為清楚,其實不清。 我們會按「時」的節奏去描寫它,稱它為光陰、日月、歲月、春秋、寒暑,即將「頭尾」併合;我們懂得為它分段、間格,分成年、月、日、時、分、秒,又或將之串連,連為世紀、世代等。我們不斷發明更準確精巧的計時器;古人用「一炷香」、「一盞茶」來大概測量時間,後來又應用物理及機械原理製作沙漏、銅壺滴漏、日晷、齒輪等計時器,跟着有鐘錶,電子、電腦計時器,日新月異。 我們描寫時間流轉的詞語亦多姿多采。我們用圖像將之具體化:一瞬間、一刹那、時間巨輪、時光隧道、時代洪濤,或用比喻形容它的快速:光陰如白駒過隙,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時」又可以配合一連串的名詞、動詞、形容詞。比如:時日、時間、時候、時期、時刻、時段、時光、時辰、時令、時節、時代、時限、時空、時速、時常、時分、時風、時勢、時務、時宜、時局、時機、時運、時序、時差、時髦、時下、時裝、時事、時弊、時價、時態……。大家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繼續延長。我們做事可以是合時、同時、適時、當時、過時、即時、臨時、暫時、隨時、定時、及時、刹時、守時、花時、耗時、費時、準時、誤時、超時、趁時、限時、趕時、補時、拖時、欠時、延時……。我們懂得測時、計時,我們會消磨時間、浪費時間、虛度時間;也會珍惜時間、把握時間、管理時間、善用時間、節省時間、爭取時間、配合時間。我們傳遞及接收消息要爭取第一時間,或實時(real time),零時差。 我國古代文人墨客對時間的迅速流逝,感慨萬千,比如蘇東坡面對明月,好奇地自問:「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陶淵明感嘆「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岳飛的《滿江紅》也勸勉人:「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今代英國著名天體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寫了一本巨著:《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從科學角度探討時間,風靡一時。 總之,時間這東西,我們想不盡,說不清。我們活在它內,它活在我們內。我們來此世之前它已在,我們離世之後它仍在。多了我們無妨,少了我們也不差。我們在它身上留下印記,它也在我們身上留下滄桑,在我們額頭上刻上年輪,把我們的髮鬢漂白,使我們的肌膚鬆弛,筋骨僵硬。 在這將臨期,我們不妨反省一下,基督徒對時間有沒有什麼特別想法?聖經有否談及時間?耶穌又有沒有說過什麼?我們自己對時間有何概念?有何感受?一年一度期待耶穌的來臨的將臨期到來,我們對「時間」、「將臨」有甚麼想法。它對我們的時間觀有何影響?我們要以什麼心態來紀念他的「已來臨」,去盼望他的「再來臨」?我們每天都會用當天感恩祭的集禱經來作我們這小默想的結束,今天是將臨期第一周星期一。 請眾同禱上主,我們的天主,求你使我們殷切期待你聖子基督的來臨;好能當他來臨時,發現我們正在清醒祈禱,歡欣讚美他。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 亞孟。 ★ Support this podcast ★